检测钢结构防腐处理总干膜厚度,需遵循“标准仪器+规范操作+多点检测”的原则,核心是使用专用测厚仪并按规定布点测量,确保数据真实反映涂层厚度。
一、核心检测仪器选择
不同涂层类型需匹配对应的测厚仪,这是准确检测的基础。
磁性测厚仪:适用于铁磁性基材(如普通碳钢、铸铁)上的非磁性涂层,如环氧树脂涂层、聚氨酯涂层等。
原理:通过测量探头与基材之间的磁场变化,计算涂层厚度。
优势:操作简单、精度高,是钢结构防腐检测中常用的仪器。
涡流测厚仪:适用于非铁磁性基材(如铝合金、不锈钢)上的导电或非导电涂层,或铁磁性基材上的导电涂层。
原理:利用涡流感应原理,通过涂层对涡流的阻碍作用计算厚度。
注意:检测前需用与基材材质相同的标准试块校准仪器,避免材质差异影响结果。
二、检测前的准备工作
检测前需做好仪器校准和表面处理,否则会直接影响检测精度。
仪器校准:每次检测前必须用标准厚度试块校准仪器,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(通常要求误差≤±5% 或 ±3μm,以较小值为准)。
校准步骤:先将探头放在 “零厚度” 标准块(与基材同材质)上归零,再用已知厚度的标准涂层试块验证,若读数偏差超范围,需重新校准。
表面清理:用纱布、软布或砂纸轻轻去除检测点表面的灰尘、油污、浮锈或凸起物,避免表面杂质导致探头接触不良,影响读数准确性。
确定检测标准:明确设计要求的总干膜厚度标准(如 GB/T 50205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》中规定,防腐涂层总干膜厚度偏差不得超过设计值的 - 10%),以此作为判断是否达标的依据。
![]()
三、规范的检测操作流程
按标准布点和测量方法操作,才能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。
确定检测区域与布点:
划分检测区域:将钢结构按构件类型(如梁、柱、连接板)或表面面积划分成若干检测区域,每 10㎡至少设置一个检测区域,不足 10㎡的构件需至少设置 1 个区域。
区域内布点:每个检测区域内随机选取 3 个检测点,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50mm,且避开焊缝、边缘、角部(距边缘距离不小于 25mm),这些部位的涂层厚度可能因施工工艺导致偏差,不代表整体水平。
测量与读数:
将测厚仪探头垂直紧贴检测点表面,保持压力均匀,待读数稳定后记录数据(部分仪器会自动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,需按仪器说明操作)。
每个检测点至少测量 2 次,若两次读数偏差超过 10%,需重新清理表面后再次测量,取多次有效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厚度。
数据判断与处理:
单区域判断:若一个检测区域内 3 个点的平均厚度≥设计值,且单个点的厚度不低于设计值的 90%,则该区域达标。
整体判断:所有检测区域中,达标的区域占比需≥90%,且未达标的区域单个点厚度不低于设计值的 85%,同时可通过局部补涂使其达标,否则整体判定为不达标。
四、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
避免单点读数替代整体:不能仅测量1-2个点就判定整体厚度达标,需按规范布点,确保数据覆盖构件关键部位。
不忽视涂层缺陷影响:若检测点存在针孔、流挂、橘皮等涂层缺陷,该点读数无效,需在缺陷周围重新选取检测点,缺陷部位需先修复再检测。
记录与存档:检测完成后需填写《钢结构防腐涂层厚度检测记录》,注明检测构件编号、检测区域、各点厚度、平均值、是否达标等信息,记录需留存备查,作为工程验收的依据。